維基共筆Wiki
Advertisement

民族大遷徙[ | ]

  • 匈奴
    • 原居住在漢帝國北方
    • 漢帝國攻打之
      • 南匈奴對東漢投降
      • 北匈奴向西遷徙
  • 日耳曼
    • 原居住在羅馬帝國東北方
    • 匈奴人前來
      • 日耳曼向南遷徙,進入西羅馬帝國領土並建國
      •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
日耳曼分支民族 國名 地區
法蘭克 法蘭克王國 西歐 (法國、德國)
哥德 西哥德王國 義大利半島
東哥德王國 伊比利半島
汪達爾 汪達爾王國 北非
盎格魯.撒克遜 不列顛 (英國)

法蘭克王國[ | ]

  • 查理曼帝國 (曼:大帝)
    • 首都:亞琛 (阿亨)
    • 8世紀末,法蘭克國王查理 (查理曼、查理大帝、新奧古斯都)發動53次遠征,領土不斷向外擴張,建了一個廣大的帝國
    • 800年,教皇國教宗李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為「羅馬人的皇帝」(因為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榮耀)
    • 措施
      • 查理曼是第一個提倡教育的日耳曼蠻族君主 (文明啟導者)
        • 推廣基督教、拉丁文
        • 獎勵學術、教育
      • 建立法律制度
    • 影響:使中古西歐逐漸出現共同的文化 (基督教、拉丁文)
    • 最終結局:查理曼去世後,因子孫爭權奪利,帝國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、中法蘭克王國、東法蘭克王國
  • 神聖羅馬帝國
    • 962年 (10世紀),東法蘭克王國國王鄂圖一世自以為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,而且教皇國教宗又加冕其為帝
    • 特色 (超好笑):既不神聖,也不羅馬,更稱不上是一個帝國
      • 諸侯林立,各自為政 (感覺還蠻像群雄割據的)
      • 皇帝無實權,只是名義上 (說中國歷史:東周皇帝也是如此)
    • 直到1806年 (19世紀初)拿破崙消滅之為止,帝國一直都是分裂的狀態

封建社會[ | ]

  • 民族大遷徙後,征戰不斷,人們為尋求穩定的生活而創造 (說中國歷史:西周也是封建社會)
  • 根據日耳曼人的部落習俗,土地會分封以取得部屬效忠
    • 所以就演變成封建制度
  • 根據契約而形成的主從關係
    • 領主賜地給附庸,並保護附庸的安全
    • 附庸對領主效忠,並出征、服勞役、納稅
  • 領主和附庸都是擁有土地的貴族,在領地內掌有行政、司法、徵稅等權力
  • 因為附庸指效忠其領主,「我的附庸的附庸,不是我的附庸」,中央政府之令難以下達,最後形成地方割據
  • 而封建制度也出現領主管轄的莊園,莊園是中古歐洲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
    • 以莊園主的住宅為中心,外圍有輪流耕種不同作物的耕地以及休耕的區域。莊園由領主的城堡、農奴的村莊、農田組成
    • 農民沒有遷徙自由,且無力自備農具,所以集體耕種莊園主的土地
    • 農民需要為莊園主繳地租、服勞役
    • 經濟上自給自足
    • 種田使用三田制 (三田輪耕制):農地分為春耕地、秋耕地、休耕地,輪流耕種,以調節地力並增加作物種類
  • 貴族從小時候開始就接受騎士教育,學習劍術、騎馬等戰鬥訓練,且重視榮譽、崇尚忠誠勇敢和俠義精神,常是文學作品中歌頌的對象
    • 騎士精神:濟弱扶傾、無私地為世人和美女服務
  • 宗教為基督教
    • 中古歐洲動亂,人們須要宗教慰藉
    • 信仰中心為教堂,日常禮拜儀式、受洗禮 (出生時)、婚禮、喪禮多在教會舉行
    • 教士除了傳教外,亦抄寫古籍,對保存希臘、羅馬的古典文化有很大貢獻
    • 教會所附設的學校也成為中古歐洲重要的教育機構
    • 但是有政教衝突
      • 教會除了主導宗教事務外也有徵稅、司法權
      • 所以教宗和君王常爭奪領導權 (政治權力、經濟利益),且各自認定自己是上帝在世間的最高代理人,而發生衝突
  • 教堂建築具特色
    • 羅馬式
      • 中古早期承襲羅馬時代
      • 厚牆、粗柱、圓拱,感覺穩重
    • 哥德式
      • 中古中期以後
      • 薄牆、尖拱、高塔、彩色玻璃

拜占庭帝國 (東羅馬帝國)[ | ]

  • 首都:君士坦丁堡 (自4世紀初,君士坦丁在拜占庭建新都後就是這樣)
  • 使用希臘語,基督教為國教 (392年,狄奧多西將基督教訂為國教)
  • 文化興盛
  • 軍隊為常備軍
  • 工商業發達
  • 盛世 (6世紀,比法蘭克王國盛世-查理曼帝國早)
    • 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時
    • 多次對外征討,收復羅馬帝國時大部分的疆域,KO汪達爾人、東哥德人,又是一個跨歐亞非的帝國 (第4個)
    • 528年命人編寫《查士丁尼法典》 (對後世西方的法律有重要影響;以之為範本
    • 於君士坦丁堡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 (聖索菲亞:天堂),外觀為圓頂造型,內部裝飾鑲嵌畫 (用彩色的馬賽克小磁磚拼成的畫)
      • 拜占庭建築典型代表
      • 展現豐厚的國力、宗教熱情,更是藝術上的重要成就
      • 之後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改建為清真寺
  • 查士丁尼去世後,不斷遭逢內憂外患 (外患是波斯、阿拉伯、土耳其),因而衰落
  • 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滅

宗教[ | ]

  • 政教合一
    • 以基督教為國教,宗教事務由皇帝掌管
    • 拜占庭皇帝與教皇國教廷 (羅馬教會)爭奪世界領導權
  • 10世紀積極向東方傳教,斯拉夫民族接受基督教以及拜占庭文化
    • 拜占庭文化傳到東歐
    • 利用希臘字母創造斯拉夫文字,以翻譯《聖經》 (說台灣歷史:荷蘭人利用羅馬拼音創造新港文給西拉雅族,以翻譯《聖經》)
    • 俄羅斯人自稱自己是「第三羅馬」
  • 基督教分裂 (第一次)
    • 1054年 (11世紀)
    • 拜占庭帝國和羅馬教會的禮拜儀式、教義解釋都差很大,且上面提到,它們互爭世界領導權
    • 然後就分裂為:
      • 羅馬公教 (公:善世的):即天主教,以羅馬為中心,用拉丁文,可蓄鬍、結婚
      • 希臘正教 (正:正統的):即東正教,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,用希臘文,不可結婚

文化[ | ]

  • 重視文教,廣設學校
  • 保存許多古希臘、古羅馬典籍、文化,對文藝復興很有幫助

伊斯蘭世界[ | ]

  • 伊斯蘭教 (回教;Islam)
    • 阿拉伯商人穆罕默德創立於7世紀
    • 在阿拉伯半島宣揚伊斯蘭教
    • 教義:Islam原意為「歸順、服從」,就是要人們信仰唯一真神阿拉。規範於《古蘭經》(Quran)中。其五柱 (五功)為唸 (誦經)、拜 (禮拜)、齋 (齋戒)、課 (佈施)、朝 (朝聖)
    • 信徒稱為穆斯林 (Muslim)
      • 一夫四妻制
      • 不吃豬肉的原因是為衛生、健康著想
    • 禮拜堂為清真寺
  • 阿拉伯帝國
    • 8世紀阿拉伯人建立一個跨歐亞非的帝國 (第6個),伊斯蘭教隨之傳播
    • 阿拉伯地區工商業發達,商人遍地,文化交流頻繁
      • 傳播中國造紙術 (因怛羅斯之役)及指南針、印度數學0~9概念及其醫學知識、阿拉伯人之匯票 (今支票)、股份公司等商業制度
  • 首都巴格達是最重要的城市 (今伊拉克首都,似紐約),可從《天方夜譚》(《一千零一夜》)中得知當時伊斯蘭世界商業繁榮之盛
    • 文化兼容並蓄 (同唐帝國、波斯帝國、亞歷山大帝國)
      • 重金 (一斤黃金換一斤譯文做為稿酬)聘人翻譯著作典籍
      • 廣設學校、圖書館 (公立的有三十多所),書店百餘家,以保存古典文獻 (希臘哲學、科學)
      • 對文藝復興很有幫助
    • 阿拉伯帝國最後沒落,退至阿拉伯半島

土耳其人 (突厥人)[ | ]

  •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
    • 李世民 (唐太宗)擊敗之而被尊為「天可汗」11/29
    • 11世紀統治中東地區
  •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
    • 為第6個跨歐亞非的帝國
    • 14世紀鄂圖曼土耳其人崛起
    • 於1453年滅拜占庭帝國,並遷都在君士坦丁堡,並改名為伊斯坦堡
    • 壟斷東西方貿易

東西交流[ | ]

十字軍東征[ | ]

  • 11~13世紀 (1096~1291)
  • 塞爾柱土耳其常與拜占庭帝國打仗,拜占庭皇帝向教宗烏爾班二世求助
  • 羅馬教宗號召歐洲的基督教信徒組成十字軍,以收復聖城耶路撒冷
  • 因為路途遙遠補給不易,軍事成效不大,也沒有真正收復聖城 (有收復一下下,後又被奪)
  • 對商業往來、文化交流 (中國造紙術)有幫助

蒙古西征[ | ]

  • 13世紀 (1218~1260)
  • 蒙古帝國進行三次西征
    • 鐵木真發動第一次西征:滅花剌子模、阿羅斯,建立窩闊臺汗國、察合臺汗國
    • 窩闊台發動第二次西征:由拔都領兵,攻陷莫斯科、直逼威尼斯,建立欽察汗國。被歐洲人稱為黃禍
    • 蒙哥發動第三次西征:由旭烈兀領兵,滅天方 (阿拉伯帝國)、取得兩河流域、直逼大馬士革,建立伊爾汗國
  • 促成東西文化交流
    • 促進歐亞交通
    • 中國火藥、印刷術西傳
    • 西方使節、學者、教士、商人東來

中世紀後期歐洲之社會經濟[ | ]

  • 歐洲農業 (重犁、馬耕、水車)技術進步,生活安定、人口增加、商業發展,城市逐漸興起,封建制度瓦解
    • 從莊園遷移到城市可用付錢或是逃跑 (逃跑超過一年沒被抓到就可永久自由)
  • 11世紀後,十字軍促進東西交通往來,交通路線上出現大城
  • 13世紀蒙古西征帶來火藥、印刷書、紙幣 (元代寶鈔)
  • 大城有威尼斯、佛羅倫斯、巴黎等
  • 行會組織 (Guild,基爾特)
    • 類似今日的同業公會 (說公民時間:同業公會由經營同一行業的公司、行號、老闆/資方組成,為矯正營業弊害、維護同業間的共同利益)
    • 城市中從事相同行業者為互助、交流而組織 (甚至工匠和商人要就業時必須加入行會)
    • 統一訂定工資、貨品價格、制定交易行為規範
    • 自治團體,有嚴格行規以壟斷該行業 (說公民時間:壟斷,指一方具有壓倒性優勢,造成其他競爭者無力與其競爭)
    • 有濟貧、社交等功能 (說台灣歷史:清領時期的郊也有濟貧的功能)
    • 由老師、學生組成的行會為大學的前身 (如義大利波隆納大學、法國巴黎大學)
  • 市民階級 (Bourgeois,布爾喬亞)
    • 類似今日的中產階級
    • 位於貴族教士和農民之間
    • 經營工商業致富的人屬之
    • 為了保障自身利益,提出政治、經濟改革要求
    • 為近代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動力
  • 黑死病 (鼠疫)大流行
    • 14世紀中
    • 城市興盛造成人口集中,居住環境擁擠
    • 交通發達,人們往來頻繁促成疾病傳播
    • 可能是由商人帶入,也可能是蒙古西征西傳 (這也能西傳?)
    • 歐洲人口銳減 (兩年內死掉兩千多萬人)、人心恐慌、經濟大重創

文藝復興[ | ]

  • 文藝復興:在義大利文是再生之意
  • 揭開近代歐洲序幕
  • 14~16世紀於義大利半島的佛羅倫斯、威尼斯等城市
  • 古希臘、古羅馬文化的再生與創造力的復興,並吸收阿拉伯文化,兼具復古與創新
  • 興起背景
    • 義大利半島有很多古羅馬文化遺產
    • 威尼斯、佛羅倫斯是東西貿易路線,商業興盛,城市居民 (如銀行家麥地奇家族)經商致富後,支持藝術活動
    • 拜占庭帝國受到鄂圖曼土耳其騷擾,很多學者都避難西遷,故得到古希臘、古羅馬的典籍、知識
    • 中國造紙術、印刷術西傳
    • 義大利各地統治者資助鼓勵
  • 主要精神及內涵:人文主義
    • 擺脫宗教束縛:中古時期以神為本,到了文藝復興逐漸轉為對人的重視,形成一股以人為重新的復古文風。
    • 以人為本:人的尊嚴與價值受到肯定,重視自然的精神,作品強調個人情感與寫實風,成為近代歐洲重要思想基礎
      • 文藝復興之父佩脫拉克:「我自己是凡人,我只是要求凡人的幸福」
    • 關注現世問題
  • 文學成就
地區 作者 作品 內容 方言
義大利 但丁 神曲 對教會不滿 義大利方言
佩脫拉克 十四行詩 歌頌愛情、自然
薄伽丘 十日談 諷刺當時社會現象
馬基維利 君王論
西班牙 塞凡提斯 唐吉訶德 諷刺騎士制度 西班牙方言
英國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茱麗葉等戲劇劇本 英格蘭方言
喬叟 坎特伯里故事集
  • 藝術成就
    • 善用寫實技法描繪人性、情感
    • 呈現力與美的結合
    • 文藝復興三傑:
      • 達文西:《蒙娜麗莎》、《最後的晚餐》
      • 米開朗基羅:大衛像、《創世紀》
      • 拉斐爾:《聖母像》
  • 政治思想成就
    • 背景:當時是各國分立的小型國際社會,各國國君皆對外謀求擴張權力、稱雄爭霸
    • 主張:君王應揚棄基督教,加強君王的權威和統治技術,為後來各國統治者追求的目標
    • 義大利馬基維利之《君王論》介紹君主可如何運用權術治國

王權提高[ | ]

  • 市民階級支持君主:市民階級希望統治者可加強管理,以有安定的商業交易環境
  • 封建制度瓦解:
    • 十字軍東征時許多領主出爭而戰死
    • 中國火藥傳入歐洲,各國君王可用之摧毀領主城堡
  • 因為以下國家提高王權,加強中央集權,被許多國家使用
    • 以相近血統、語文、風俗習慣為基礎,加強人民對王室的認同
    • 奠定近代國家基礎:君主專制政體 (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)
    • 形成建立民族國家的風潮

英法[ | ]

  • 英法百年戰爭
    • 預告片 (背景)
      • 1066年 (11世紀),法國領主威廉征服英國,成為英國國王
      • 此後英國國王還可兼有法國封建領主
      • 英國國王在法國的封建地比法國國王直轄的領地大
      • 兩國互爭領導權 (法國王位繼承權),衝突加劇,爆發戰爭
    • 正片 (過程)
      • 戰爭初期,法軍處於劣勢
      • 少女貞德從軍,並號召人民抵抗英軍
      • 法軍士氣、愛國心激起,擊敗英軍
    • 片尾彩蛋 (影響)
      • 英國、法國提高王權
      • 為增加稅收以支付戰爭費用,強化政府組織,鼓勵工商活動,削落貴族勢力
      • 凝聚人民對國家的向心力、民族意識

葡西[ | ]

  • 8世紀,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將伊比利半島納入版圖,和基督教徒衝突
  • 後來15世紀時伊比利半島上有五個王國:卡提斯爾、亞拉岡、葡萄牙、那瓦爾、格瑞那達
  • 卡提斯爾王國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亞拉岡王國國王聯姻,合併為西班牙王國
  • 1492年西班牙王國滅格瑞那達王國 (最後殘存的伊斯蘭教勢力)
  • 1512年西班牙王國滅那瓦爾王國
  • 之後就剩兩個國家了,它們逐漸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並向海外擴張 (地理大發現),於16世紀時成為強權

地理大發現[ | ]

背景[ | ]

  • 馬可波羅遊記:紀錄東方 (元朝時)富庶生活
  • 追求商業利潤:十字軍東征後,歐洲人對東方貨品的需求增加,但貿易路線被義大利、阿拉伯商人控制,所以葡西兩國商人、航海家在政府支持下尋找新航路
  • 航海技術改進:15世紀中,造船技術進步、羅盤廣泛使用

詳細情況[ | ]

  • 葡萄牙 (最早進行海上探險)
    • 亨利王子:航海家,積極推動海上探險 (設立航海學校、獎勵航海行動),使得收穫豐富
    • 狄亞士:於1487~1488年間航海,發現非洲最南端-好望角,但因海況很差 (有瘋狗浪)而沒有通過
    • 達伽瑪:於1497~1498年間航海,經過好望角到印度貿易,獲利67倍
  • 西班牙
    • 哥倫布
      • 相信地圓說,認為往西也可到達東方
      • 1492年得到西班牙王室伊莎貝拉一世的支持,向西航行大西洋,抵達他所說的印度,並將當地原住民稱為印地安人
      • 16世紀時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發現的是新大陸,故稱為亞美利加州 (簡稱美洲)
    • 麥哲倫
      • 1519年啟航,西行繞過南美洲麥哲倫海峽 (當然是他經過後才叫做麥哲倫海峽的),因為風平浪靜,所以他看到的新海域就被成為太平洋
      • 麥哲倫在到達菲律賓時慘遭殺害,但剩下船員繼續西行,最終於1522年回到西班牙
      • 證實地球是圓的

同時的海外探險[ | ]

    • 鄭和 (馬三寶)
      • 於1405~1433年間航海
      • 受明成祖朱棣之命下西洋七次,地點為南洋群島、印度洋、非洲東岸
      • 為了宣揚國威、擴展貿易、尋找珠寶及明惠帝、提高國人向海外發展興趣
      • 結果促進萬邦來朝、增進文化交流
      • 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基礎

影響[ | ]

  • 美洲古文明消失
    • 印地安人老早就建立了馬雅文明、阿茲提克文明、印加文明,內容豐富、工藝精美
    • 歐洲人進入美洲後傳入疾病 (如麻疹、天花、流感),造成美洲人民從2000萬掉至100萬
    • 疾病浩劫後的倖存者變成被統治者
    • 西班牙人於16世紀滅印加文明、阿茲提克文明
    • 補充:馬雅文明於9~13世紀因不明原因消失
  • 開採金屬
    • 葡西開採白銀,並進口至明帝國 (說中國歷史:歐洲地理大發現後白銀自海外大量輸入,所以白銀和銅錢並用)
  • 美洲作物傳播
    • 利用海上絲路
    • 將玉米、番薯、馬鈴薯傳至歐亞大陸,增加糧食種類、產量 (說中國歷史:明朝自美洲引進玉米、番薯、馬鈴薯等新作物,舒緩糧食不足、人口激增問題)
  • 黑奴貿易盛行
    • 因為美洲死太多人了,所以歐洲人就到非洲A一堆原住民去當奴隸,賣往美洲,導致現在美國還有黑白人種族問題
  • 歐洲霸權勢力興起
    • 從地中海時代轉為大西洋時代
    • 葡萄牙 (統治澳門)、西班牙 (統治菲律賓)之後,16世紀開始荷蘭 (統治印尼、台灣)、英國 (統治印度)、法國 (統治越南)紛紛前往亞洲、美洲發展
    • 世界政治進入海權時代,海外拓殖盛行

宗教改革[ | ]

背景[ | ]

  • 西歐政教衝突
  • 羅馬教會腐敗:教會販售贖罪券、神職人員生活奢侈,人民望能改革教會

起因 (第二次分裂)[ | ]

  • 1517年 (16世紀)馬丁路德公開提出 (直接貼在教堂門口,超猛的)九十五條論鋼批評教會
  • 之後形成許多教派,統稱抗議教派 (即基督教),仍受羅馬教廷管的則稱為羅馬公教 (天主教;舊教)

教派[ | ]

  • 路德教派
    • 由馬丁路德在神聖羅馬帝國創立
    • 反對贖罪券
    • 否定教宗權威,主張「因信得救」:憑著信仰閱讀《聖經》即可與上帝溝通,尋求得救之法
    • 將原本是拉丁文的基督教經典翻譯成德文,並利用印刷術傳布,流行於日耳曼地區
  • 喀爾文教派
    • 法國人喀爾文在瑞士日內瓦創立
    • 沿續路德教派「因信仰而得救」之說
    • 主張「預選說」:上帝早就決定好誰可得救,不可改變或是預先知道
    • 認為累積財富不是罪惡,認為借錢給他人並收合法利息是合理的事,受工商業歡迎
    • 主張勤儉,強調眾人應努力工作
    • 重要分支
      • 清教徒:英格蘭、北美十三洲
      • 長老會:蘇格蘭 (說台灣歷史:基督教長老教會到台灣並教育、傳教,如馬偕)
      • 休京諾派:法國
      • 聚會派:美國
  • 英國國教派 (聖公會、英格蘭教派)
    •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立
    • 原本信奉羅馬公教,因為婚姻問題和教會決裂,自創新教派
    • 主張國王為教會領袖,不承認國王以外的任何權威
    • 補充: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
      • 娶了哥哥的妻子凱薩琳,生6個女孩,完全生不出男孩,第一胎為瑪麗一世
      • 之後為了要離婚創立英國國教派
      • 和安妮結婚,生4個女孩,完全生不出男孩,第一胎為伊麗莎白一世
      • 之後結婚4次,第四次時生下兒子愛德華,但早夭
      • 最後王位傳給瑪麗一世,去世後再傳給伊麗莎白一世

特點[ | ]

  • 以《聖經》為一切權威
  • 崇尚簡樸崇拜儀式
  • 教士 (牧師)可以結婚

舊教自省[ | ]

  • 西班牙人羅耀拉創立耶穌會
    • 著重教士的紀律、素養
    • 興辦學校傳播科學知識以前往海外傳教 (說中國歷史:天主教耶穌會到中國傳教,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《幾何原本》,另外湯若望也是耶穌會的)
      • 促進各地文化交流

影響[ | ]

  • 引發宗教戰爭,可長達30年 (1618~1648年)
Advertisement